發布時間:2025-03-10
瀏覽次數:24次
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華能集團、華電集團、哈電集團、中廣核等電力央企的“掌門人”們聚焦能源領域,圍繞“新型能源體系”“新質生產力”“新能源+”等話題發表看法,并指出“十五五”期間的發展方向。
全國政協委員,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、黨組書記 溫樞剛
立足國之所需、兩鏈所困,以國家級實驗平臺為牽引,瞄準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技術,當好戰略資本、耐心資本、長期資本,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,全面完成相關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,加強關鍵共性技術供給,建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等一系列“大國重器”,實現“從0到1”的重大突破。以高效率創新協同、高水平創新合作加快攻克“卡脖子”關鍵核心技術,在自主可控電力工控系統、燃機自主運維、碳捕集與封存利用、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等方面培育華能“看家本領”和“獨門絕技”,助力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現代化水平。
緊扣服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、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,圍繞行業轉型發展中面臨的痛點難點,找準比較優勢,著力構建“源頭零碳替碳、過程減污降碳、終端捕碳固碳、多能互補友好、數字智能支撐”的技術體系,提出了海上風電、HN750、650℃超超臨界發電等“十大科技專項”和數智華能重大專項行動計劃,以重大課題、項目及工程為牽引,創新攻堅模式,強化創新聯合體建設,提升體系化攻關水平,一體推進技術攻關突破、成果迭代應用、規則標準制定、產業生態培育,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。
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、發展新質生產力,聚焦主責主業,依托豐富的高價值應用場景,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齊頭并進,形成良性滾動可持續發展格局。提出華能《科技創新推動“9+6”產業發展轉型實施方案》,支持具有市場前景的優勢產業發展,加快熔鹽儲熱技術、虛擬電廠、地熱能、先進儲能等技術的研發應用,全球規模最大、轉化效率最高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——華能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發電二期項目在江蘇開工建設。完成DeepSeek系列模型本地化部署。同時積極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,持續推進火電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,實現火電產業智能感知、智能診斷、智能控制、智慧運行,更好發揮煤電兜底保障、備用調節功能,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。
全國政協委員,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、董事長 江毅
“科技創新”:中央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國家創新鏈條的關鍵樞紐。中國華電緊緊圍繞國家所需、產業所急,率先研發成功覆蓋煤電、燃機、水電、風電等電力全譜系“華電睿”系列國產自主可控工控產品并實現規模化應用,多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,有力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,以實際行動彰顯了頂梁柱“頂得住”的責任擔當。
在科技創新方面,我們必須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,積極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,建設具有華電特色“人工智能+”應用創新體系,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,“氫”“儲”“碳”“智”“綜”等產業并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,堅定以“國之重器”扛起“國之重任”。
“綠色低碳轉型”: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,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;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建設。中國華電積極融入國家戰略,踐行綠色發展理念,錨定“雙碳”目標,擴大有效投資,發電總裝機達到2.4億千瓦,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1億千瓦,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6.2%,跑出了綠色發展加速度。
綠色轉型也要兼顧能源安全。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、戰略性問題。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,必須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。中央企業是能源保供的“頂梁柱”,中國華電始終堅決扛牢能源安全保障政治責任,全力以赴抗臺風、戰高溫、防洪澇,近三年累計完成發電量2.04萬億千瓦時、供熱量13.62億吉焦、煤炭產量1.69億噸,圓滿完成黨的二十大、全國兩會、北京冬奧會、進博會等重點時段安全穩定和能源保供任務,能源供應的穩定性、安全性、可持續性不斷增強,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。
在綠色發展方面,我們必須堅定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向不動搖,把握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戰略機遇期,以更大力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,加快推動新疆天山北麓、內蒙古騰格里、青海柴達木格爾木東沙漠等一批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大基地項目以及西南水風光一體化、海上風電集群項目開發建設,全力做大以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新能源為主體的增量規模,提高發展的“含綠量”,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綠色能源基礎。
全國政協委員,哈電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 曹志安
今年,哈電集團將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模式,推進工業機器人、高端數控機床、工業互聯網及軟件語音計算平臺的規模化應用。同時,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的技術體系、綠色制造的支撐體系、綠色智能的制造體系,以技術突破,引領電力裝備升級。為此,集團將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、科研院所,積極做好科研成果轉化應用。
全國政協委員,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 宋海良
“新型能源體系”:當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更加系統化、高效化、智能化的新型能源體系。首先,要加快建立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供給體系。其次,要加快形成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消費體系。再者,要加快破解能源系統調節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。最后,要加快構建完備的高效化智能化新能源產業鏈。
加快構建系統化、高效化、智能化新型能源體系,以更加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,可以從供給端、消費端、布局端、技術端、機制端“五端”發力。在供給端,要推動多元綠色供給。在消費端,要促進多元綠色替代。在布局端,要引導空間格局優化。在技術端,要實施科技創新突破。在機制端,要完善政策保障措施。
“人工智能+”與“能源+”:當前“人工智能+”與“能源+”的融合應用場景不斷涌現,兩者深度融合將催生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有力推動生產力質態躍升。推動“人工智能+”與“能源+”深度融合,既是保持產業持續競爭力的需要,也是落實“雙碳”目標的戰略選擇和核心抓手,意義十分重大。
要加強算力、網絡與能源一體化統籌規劃,發展東數西算,西電東輸,西電東儲,系統解決能源綠色電力與整個行業產業的協調統一、融合發展。
“沿邊產業區建設”:推動“八網融合”,打造零碳產業園區新范式;強化政策集成,構建興邊富民保障體系;深化區域協作,構建利益共同體;釋放區位優勢,打造開放型經濟樞紐。
全國政協委員,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長利
大力發展新能源,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產業跨界融合,是拓展新能源產業多元發展路徑、推動能源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“選項”。
楊長利介紹,近年來,中廣核在光熱、海洋能源、綠電、沙漠治理、氫氨醇等多領域的一系列“新能源+”融合發展探索與成果,為全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與示范樣本。
光熱發電通過與光伏、風電一體化建設,可顯著提升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可調度性,搭配熔鹽儲熱系統后,出力特性接近煤電,在調峰、調頻和黑啟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。“‘光熱+風光’的融合模式不僅能減少碳排放,更能為電網提供穩定基荷,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。”
對于光熱產業融合發展,楊長利認為其核心要素就是科技創新。目前中廣核正加速推進青海、華北兩大光熱發電試驗基地建設,通過搭建大開口熔鹽槽中試平臺,支撐低成本、自主化、規模化、智能化、電網友好的光熱型號研發。“規劃到2030年,中廣核‘光熱+’項目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,投資金額超過2100億元,預計協同產業鏈企業帶動社會投資1500億元,創造就業崗位1萬余個。”